所谓“吠陀
占星学”(Vedic Astrology),或称“古
印度占星学”(Ancient Hindu Astrology),是指印度民族的传统占星学。
“吠陀”(Veda)二字,原意指“神的启示”或“神秘的知识”,是印欧语系中最古的圣典文献。而吠陀经书之成书时期为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,为印度宗教萌生之依始。虽说吠陀经成书于此时,但吠陀时期则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或更早。
“吠陀经”的知识可分为六个部份,统称“吠陀六支分”(Vedangas),此六个部份为科学(Shiksha)、音韵(Chhanda)、授记(Vyakarana)、语释(Nirukta)、祭礼(Kalpa)及周谛示(Jyotisha or Astrology)。而“周谛示”者,时间科学也,包括了天文学和占星学两种。其中“占星学”更代表了对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观察能力,故被认为是“吠陀六支分”中的最重要部份。
“吠陀星学”虽然有遥远流长的历史,但却比之其他家占星学(即西洋及中国两家),保存得更为完整。几千年以来,从未因为遭受到任何政治因素,而令其沦落失传,也没有受到外来的西洋思想影响,受到社会人士的鄙视。在印度的民族里,“吠陀星学”更一直被认为是高深的知识,政府高层及学术机构素来均设法保存它的完整,所以印度的占星学家一向拥有著崇高的社会地位。而研究“吠陀星学”的人士,许多均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,博士者流,亦大不乏人。
与现今的“西洋占星学”比较起来,“吠陀星学”会显得远为实用。盖“西洋占星学”主要探究个人的脾气
性格及天赋才能,即使在流运的各种技巧上,亦不擅长推断事件之发生时间。这是因为在西洋的文化思想上,一向均强调个人的“自由意志”(free will)。个人的天赋能有多大的发挥,一生能有多大成就,是完全视乎个人的意愿而定,这种思想已在西洋哲学及宗教上存有根深柢固的影响。反观印度人,他们的
预测体系已经历几千年的磨练,在研究方面,主要强调个人命运里的事态,“宿命”思想比之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说明白一点,我们可以说在“吠陀星学”里发现,百分之九十五的研究是与个人的名誉、运气和
财富等有关,而只有百分之五会提及个性和心理。一个人的人生中何故会发生若干事情,又或者是甚么因素影响个人,而令他遭遇到某些事情,如此种种的“西洋占星学”概念,在“吠陀星学”中并不存在。所以说“吠陀星学”是较为实体化,而“西洋占星学”则较为抽象化。然而“占星学”又在今日的印度人眼中扮演著甚么角色呢?
印度科学部长穆利?马诺哈尔?乔希(Murali Manohar Joshi)去年曾宣布该国二百间大学中,有三十五间必须设立“占星学”科学士课程。乔希其人不但是一名物理学家,而且在政治领导层中亦拥有颇高地位,他认为“伏陀经”和“奥义书”一类的古代梵文经书,蕴藏了所有科学知识的要领。
纵使乔希这项政策惹来印度国内众多科学权威的非议,但却反而受到“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”的大力支持,而且公开发表言论,认为“占星学可被认定为一种科学,理由是它有值得探究的需要及价值。”
(责任编辑:admin)